一、2021年工作總結
一年來,市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省、益陽市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在服務“三高四新”戰略中彰顯新擔當、新作為,持續發力“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工程,著力保障民生實事等重點支出,注重加強財政管理效能建設,全力確保了財政經濟平穩有序運行。
(一)提升站位,著力推進“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圍繞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實現財稅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的目標,著力推進“三高四新”財源建設工程。全市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2176萬元,占調整目標82650萬元的147.82%,同比增長59.64%。一是著重實施重點產業稅收提升計劃。爭取上級產業發展、技術改造等政策資金12900萬元,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中聯重科為龍頭的工程機械制造產業、以辣妹子為龍頭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以新馬制衣為龍頭的紡織服裝產業、以亞光科技為龍頭的船舶制造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二是著重實施骨干稅源企業培育計劃。中聯重科建成沅江攪拌車智能制造工業園,年產值60億元,年創稅收1.5億元。14家食品企業入駐食品工業園,其中蘆小妹食品等12家企業已投產。三是著重實施園區產業發展提質計劃。著力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引導和培育,創新力不斷提高,畝均稅收穩步提升,目前擁有國家級品牌產品3家、省級名牌產品2家、地理標志產品3家、中華老字號產品1家。四是著重全力招商引資。全市全年引進境內省外資金67.9億元,同比增長20.67%,引進市域外資金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排名益陽第三),引進“三新”項目46個、“三類500強”項目1個。園區新引進進啟精密機械等項目9個。五是著重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免小微企業增值稅、所得稅等近1億元,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六是著重財稅征收顆粒歸倉。將全年財稅收入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將工作責任進一步壓實到各征管單位。加強財稅分析,及時掌握稅源、稅收、稅負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措施,牢牢把握組織收入工作的主動權。建立定期通報、調度機制,及時解決財稅征管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財稅收入按照時間進度及時均衡足額入庫。
(二)聚焦民生,著力保障民生事業持續向好。圍繞“奮力建設‘幸福沅江’,推動民生福祉走在前列”目標,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把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作為公共財政的優先方向。全市全年與民生相關的支出達415280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5.64%。一是全力支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職工工資6.1億元、教育公用經費5341萬元;發放義務教育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427萬元、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以及學前教育助學金569萬元;安排義務教育消除大班額獎補資金1353萬元;撥付5493萬元用于校舍維修改造工程;投入資金1.2億元,建成芙蓉學校。二是全力支持醫療衛生事業。投入3300萬元,建成中醫院門診醫技大樓主體工程。加快啟動人民醫院二期和大通湖垸、共雙茶垸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建設。投入659萬元,切實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全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著力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撥付低保戶、特困戶救助資金9360萬元、殘疾人“兩補”資金1055萬元。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四是全力落實惠民惠農政策。累計辦理惠民惠農卡折共計227701張,全年通過“一卡通”精準發放農業補貼類、林業補貼類共15類補貼資金15585.19萬元。建立涉農資金整合平臺,全年整合涉農資金12000萬元,主要用于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投入8億元,推進洲島漁民整體搬遷。投入9368萬元,對新和社區等5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投入2.6億元,改造棚戶區7.7萬平方米。支持“農信擔”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擔保信貸150戶,貸款金額6000余萬元。五是全力推進環洞庭湖環境整治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進長江三峽集團實施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23億元。
(三)確保重點,著力保障項目建設穩步推進。落實重點項目建議書審查制度,對項目建設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建設規模、投資估算等進行嚴格把關,引導項目有序合理建設。強化責任擔當,按照既定工作部署,結合工作實際,細化工作任務,對重點項目進行梳理和分類,理清需財政支持保障的項目和模式,履行“資金保障”主體責任,全市全年投入13.37億元,著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其中:投入29800萬元,實施漁民新村安置區項目建設;投入26730萬元,實施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竹蓮互通公路建設;投入21300萬元,推進造紙企業引導退出;投入8690萬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5000萬元,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投入4500萬元,實施畜禽類污染資源化利用;投入3600萬元,實施農村改廁;投入2653萬元,實施北部補水工程。
(四)細化管理,著力推進財政工作邁上新臺階。圍繞“體制健全、管理規范、運行高效”財政管理工作目標,加快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有效強化財政內外管理。一是進一步嚴格預算管理。全面實施“零基預算”,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公開透明、約束有力的公共財政預算編制體系。強化預算約束,嚴格預算執行,未經市人大批準納入預算“籠子”的支出一律不予列支。推進財政預算與績效管理一體化建設,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資金安排緊密結合,真正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二是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全面完成全市國有資產清查工作,摸清了全市國有資產底子,并建立國有資產動態管理臺賬。持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將全市國有資產管理納入制度的“籠子”。著力盤活存量國有資產,充分發揮國有資產效益。三是進一步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嚴格舉債行為,嚴控新增債務,嚴守債務紅線,完成全市201家行政事業單位全口徑債務動態監測平臺建設,化解政府存量債務4.97億元。四是進一步加強政府投資評審管理。完善評審制度,規范評審流程,壓減評審時間,嚴把評審關口,全年評審政府投資項目599個,評審項目資金27.64億元,審減不合理資金5.8億元。把關項目現場變更簽證和竣工驗收,深入現場勘查283次,核減不合理簽證1300萬元。五是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管理。堅持以完善監管體系為核心、強化制度建設為重點、規范采購程序為手段,將政府采購納入預算管理,實現政府采購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不斷提高政府采購的質量和效率。
二、2022年工作重點
2022年,將持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益陽市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開拓進取,真抓實干,為建設洞庭湖區核心城市努力奮斗。
(一)狠抓財源建設,確保收入增長。一是著力園區建設。全力調控全市各項資源,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導向作用,加大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力度,將園區作為財源建設的主戰場,圍繞園區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實施園區產業發展提質計劃,加強規劃統領,優化產業布局,扎實推進“五好園區”創建工作,完成工程機械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及配套設施建設,確保10家以上配套企業入駐園區并全面投產。二是著力企業培育。全面落實我市《支持工業經濟發展“二十條”》、招商引資等獎勵政策兌現,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按照“能快則快、能低則低、能簡就簡”的原則,著力減輕企業負擔,支持企業良性發展,增強企業發展后勁。積極培植后續財源,進一步優化財政建設的融資渠道,實施骨干稅源企業培育計劃和企業提升計劃,提升企業創稅能力。做強做優本土優勢企業和國有企業,強化骨干稅源企業支撐作用。三是著力產業提升。安排財政資金3000萬元,加大對工業產業扶持力度,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稅收貢獻率。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實施重點產業補鏈延鏈計劃,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短板,引導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全市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實現量質齊升。四是著力財稅征管。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和財政收入結構的分析研究,認真研判財稅經濟形勢變化,狠抓收入征管。堅持依法征收、應收盡收,完善綜合治稅機制,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優勢和作用,加強督查考核,有效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積極構建“黨政領導、稅務主責、部門合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稅收共治格局,力爭稅費收入雙增長。
(二)調優支出結構,突出重點保障。認真貫徹中央、國務院規定,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科學調優支出結構,嚴禁違規使用財政資金進行各類建設,繼續從嚴控制和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非急需支出,嚴控“三公”經費,將政策支持和財力保障向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傾斜,千方百計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支出、保重點項目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繼續統籌1億元,著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設立“文化立市”專項引導資金500萬元,著力支持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爭取專項債券資金2億元,加快推進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建設;投入2.5億元,加快推進公路交通建設。毫不松懈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安排鄉村振興銜接引導資金1500萬元,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布局;同時投入1000萬元,加大農業產業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特色農業品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三)堅持深化改革,強化財政管理。建立健全科學的財政運行體制機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進度,提升財政精細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強財政行政管理。全面規范財政行政行為,梳理財政職權清單,強化對內部權力的制約。二是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切實推進預算改革,全面實行“零基預算”,進一步完善預算編制體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加快支出進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對政府性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建立健全“借、管、還”相統一的機制,加強還本付息調度,明確單位目標任務,減低債務風險。加快融資平臺轉型,確保不出現任何債務風險。四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在全面完成國有資產清查的基礎上,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全面整改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盤活存量國有資產,加強特許經營權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五是加強績效管理。加強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嚴格做到財政資金全程監管,完善以績效評價、資產管理、投資評審、財政監督、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與預算管理有機結合、彼此制衡的“六位一體”財政運行管理新機制,推進績效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六是加強社保資金管理。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依法籌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努力做好基金的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并如實反映基金收支狀況;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加強監督和檢查,加強基金風險防控,確保基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