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南嘴鎮以黨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緊扣辦事效率更高、群眾更滿意,全力構建基層治理“新引擎”。
筑牢黨建引領“主心骨”,讓基層治理“強”起來。一是選優配強班子。在精準研判上下深功,聚焦班子結構、功能發揮、矛盾問題、人選儲備等核心要素,逐村逐社進行詳實分析,建立重點難點村社臺賬,實時跟蹤關鍵指標,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嚴格村級財務審計,理清經濟賬目,對發現問題依規處理,確保“清白離任、干凈交接”;利用換屆的契機,通過“挑、推、引、請”四字法,拓寬人才儲備渠道,確保每個村社都有4-6名可用后備人選。二是增強隊伍能力。做實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重點圍繞村級集體經濟、基層黨建、廉政教育等專題,開展案例式集中培訓,外出取經拓視野,全面提升村干部履職能力。落實老帶新、鎮連點等結對幫扶制度,選派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鎮村干部手把手教方法,面對面傳經驗,精準賦能彌補村干部履職能力欠缺等“弱點”。今年以來,組織村“兩委”干部到臨近鄉鎮實地學習考察,講授專題黨課10次。三是匯聚鄉友人才。打好“鄉情牌”“政策牌”,重點從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群體中發現優秀人才,建立在外優秀人才“信息庫”“微信群”,全覆蓋組織開展“共話發展”懇談會,為在外鄉友關注家鄉搭建平臺。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利用節假日,每年對重點人才至少上門走訪兩次,引導其發揮資金、技術、人脈等資源優勢,為家鄉發展注入新動能。近年來,累計開展懇談會10余次,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0多條,各類鄉友購買村級農副產品達80余萬元,走訪慰問特殊困難群體200人次。
共繪多元共治“同心圓”,讓鄉村治理“活”起來。一是搭建交流服務平臺。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在陣地建設上求實效。改造提升文化活動、村史陳列館、農產品展覽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為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搭建起廣闊舞臺;強化文化隊伍建設,在文化服務活動上亮新招。組建理論政策宣講、文化宣傳等志愿服務隊伍38支,成立鑼鼓隊、廣場舞隊10支,積極開展“村晚”“村BA”、書展、“七彩假期”等文娛活動。2025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30余場、志愿活動150余場,功能室接待群眾達0.12萬人次。二是構建基層應急防治體系。不斷織密“人防+技防”的立體化防護網絡,聯合新華救援隊強化轄區巡邏隊、搶險救災隊等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沖鋒舟、無人機、排澇設備、應急照明等應急救援裝備設施;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接入村周界監控設備600余臺,通過村部智慧大屏進行集成顯示,完成村級周界道路、水域的全覆蓋監控,同時利用全覆蓋的“村村響”建成應急廣播“一張網”。開展消防疏散、汛期避險轉移和火災撲救等應急演練20次,覆蓋機關單位、村(社區)、企業員工等500人次,夯實應急管理根基。三是推動“三治”融合發展。以“自治”為抓手。指導各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等自治制度,通過民情懇談會、屋場會等方式,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2025年群眾和轄區企業家自發籌資44.5萬元,用于“獎優助學”南嘴教育事業;以“法治”為保障。組建群眾調解隊伍,培育“金牌”調解員40名,定期開展普法學法用法宣傳活動,培養群眾知法守法意識;以“德治”為引領。開展“文明家庭”“最美”系列等評比活動,選樹身邊榜樣10余名,拍攝“山鄉有理·村村講”系列短視頻56期,打造二芝姐、鐵哥等“本土明星”5名。
搭建服務群眾“連心橋”,讓鄉村治理“順”起來。一是做實做細片組鄰“三長制”工作。以三長制為主軸融合基層各類治理組織及力量,在“三長”劃片分區基礎上融合網小格、河湖林田等各類網格,不斷優化網格設置;將護林員、網格長、河湖林田長各類基層治理組織中的負責人和骨干成員吸納進“三長”,選優配強“三長”隊伍;由村(社區)黨組織梳理基層治理和群團組織的場地、人員、資金、表彰、物資五類資源,形成資源清單,提高資源利用率。2025年先后解決矛盾糾紛、群眾訴求、安全隱患等事項109件,為群眾提供“微服務”1000余次。二是搭建“三訪三講”治理模式。堅持村黨支部書記遍訪、干部入戶走訪、黨員日常走訪“三訪”,通過與群眾“嘮家常”的方式,收集群眾矛盾訴求和意見建議,把“問計于民,共話村莊發展”作為推動工作的有效手段。堅持講道理、講情理、講法理“三講”,緊扣養老育幼、婚姻家庭、農村宅基地、經濟糾紛等群眾身邊突出矛盾風險問題,因戶施策將矛盾糾紛化解于無形,確保“小事有人理、大事有人辦”。2025年調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100余起。三是保護傳承鄉土文化。以鄉土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為基石,利用范蠡西施、關羽屯兵、獅子鰲的秦氏墓、庵子嶺抗日等傳說,先后打造樟抱臘、關公嶺、香爐山莊等小微景點;探索百家溝百家姓的由來以及姓氏文化的溯源,打造姓氏文化長廊;通過村史館展示村莊的歷史變遷、民俗風情、鄉友名人等,讓村民了解家鄉的文化底蘊,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激活產業發展“內生力”,讓鄉村治理“富”起來。一是組織領航定向。構建“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跟進”的良好格局,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鼓勵引導種植大戶打造種植示范基地,促進土地流轉,黨員示范帶動群眾充分利用自留地和開荒邊角地進行分散種植。去年以來,百家溝村共發展紅薯種植基地1000余畝,育有品種10余種,帶動300多名群眾參與種植紅薯,戶均增收4000元。二是產業多元拓展。依托各村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在興南村發展黃金貢柚套種黃花、百家溝打造“薯百家”品牌、南嘴村發展“赤山園”油茶經濟。并開辦紅薯粉、油茶等加工廠,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累計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三是整合資源增效。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線上”通過電商、微信群,“線下”發動鄉友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集體經濟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改善、民生保障、以及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使群眾真正共享發展成果。2024年,7個行政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突破200萬元,其中兩個村突破5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