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對我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開展情況的調研任務后,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聯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同志組成了調研組,先后到共華鎮、泗湖山鎮、草尾鎮等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共華鎮、泗湖山鎮、草尾鎮、農業農村局進行了座談,邀請了鎮領導、農技站、村支書、種糧大戶、群眾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初步形成了調研報告,現匯報如下:
一、整體情況
沅江市是我省的農產品主產區,農作物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全市農作物秸稈主要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薯類、油菜、花生等。據統計,2022年全市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224.11萬畝,秸稈年產理論資源量71.19萬噸,可收集資源量52.15萬噸。在我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開展中,好的做法有:一是加強了組織領導。市、鎮、村三級均成立了組織機構和禁燒工作指揮部,制訂了工作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和綜合利用方案。市指揮部多次進行了調試,明確了鎮街道(中心)承擔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綜合利用專項行動的責任主體;明確了各成員單位工作任務,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完善了巡查督查制度、特別管控制度、部門聯動機制、工作通報制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黑名單”制度、考核獎懲機制等等。制訂了《沅江市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考核辦法》,秸稈禁燒長效管理機制已逐步形成。二是強化了監管工作。一方面是強化了宣傳。通過融媒體、天氣預報短信、沅江發布、循環播放宣傳音頻、“村村響”等平臺發布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要求和法律規定,在主要交通干線、集鎮制作固定墻體永久宣傳牌,在主要路口、重要路段、村民聚集點均張貼懸掛橫幅標語。另一方面是強化了監督。市紀委、市農業農村局、公安局系統,各鎮、各村,加大巡查力度,甚至于所有鎮村24值班蹲守,對村民進行引導勸解,發現火點進行撲滅。同時,鎮采取了秸稈禁燒的獎罰措施。特護期我市秸稈禁燒未出現大的問題。三是形成了利用規模。我市打造以秸稈肥料化利用為主,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為輔的“一主四輔”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產業化格局初具規模。全市旋耕機、翻轉犁、免耕播種機等秸稈還田機械550臺套,從事秸稈還田的農機合作社等主體69個,從事秸稈收儲運的站點12個,市域內秸稈收集、打捆機械保有量108臺套。全市有從事秸稈加工利用的合作社、企業等主體13個,形成了飼料化、原料化利用的馮鑫水稻專業合作社、燃料化利用的湖南達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飼料化利用的沅江市鑫達林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
二、存在的問題
調研組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的形式,發現了我市在秸稈禁燒、資源化綜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1、秸稈焚燒屢禁不止。在共華鎮、泗湖山鎮實地調研中,稻田里還殘存著焚燒秸稈后的黑灰。由于長期以來的耕作傳統,農民群眾在觀念里還認同“刀耕火種”。目前,我市還未形成完善的秸稈回收利用的產業鏈,沒有專項資金補貼,秸稈大多數靠農民自己買單,農民想省錢,一把火燒之。在座談中,大多數人民群眾對秸稈禁燒工作持反對意見,認為政府這樣強制性做法,過分注重堵,引起了農民的不滿、抵觸甚至于敵對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干群關系。
2、巡查監管仍有難度。一方面,盡管鎮街道(中心)均安排了鎮、村(社區)干部組成專項巡查小組,安排人員進行24小時巡查值守,但要達到全方位監管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情況下農民和干部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干部一走就點火,甚至于故意找老弱病殘點火焚燒。另一方面,執法打擊難度較大。在執法隊伍配備、規范程序完善、執行對象制約、執法經費,農戶受傳統習慣影響等等因素影響,禁燒執法工作難度較大。如各鎮依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出臺了焚燒秸稈罰款500-2000元的措施,但秸稈焚燒現象屢禁不止。甚至于很多蝦稻業主為保護蝦苗主動先交2000元罰款也要焚燒秸稈。
3、禁燒利用缺乏資金。在禁燒秸稈方面,農業農村局出動禁燒巡查,兩個月已花費近150萬元,各鎮、街道(中心)及各村(社區)出動大量巡查人員24小時蹲守,花費巨大。據調查,一個村花費近10萬余元。為了制止焚燒秸稈,很多村主動購買小型打捆機,每臺近3萬元。在秸稈資源化利用方面,盡管產業初具規模,但目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加工及收儲運項目經濟效益低下,收集成本高,項目投資大,利潤空間小,生產成本高,生產難以為繼,我市財力有限,需上級部門給予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支持。
4、宣傳工作不夠深入。盡管我市在市鎮村三個層面進行了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的宣傳,但過多是表面的宣傳,真正在農民群眾中入腦、入心的不多,廣大農戶環保意識有待提高,部分群眾受傳統思想和抖音等反面宣傳影響,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等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是存在。還未真正營造了一種不敢燒、不想燒、不愿燒的濃厚氛圍,群眾禁燒自覺性有待提升,綜合利用弱化。
5、秸稈綜合利用不強。目前,我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存在庫存壓力增大的問題,現在作物秸稈大大超過了計劃庫容,回收秸稈周轉出現問題,加大了火災隱患、損耗損失;在回收、運輸成本過高,利潤低,于綜合利用不力;加上秸稈收儲運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農民積極性不高,導致秸稈禁燒與回收壓力大。我市目前秸稈仍供過于求,真正回收率10%左右。
6、機械設備仍需改進。在調研中發現,我市在收割機、打捆機等機械設備全靠外省購買。這些機械設備不適應我市的實際情況,稻田禾蔸留得過長,導致秸稈過多,對我市禁燒秸稈帶來了很多壓力。例如,機耕道狹窄陳舊,水田淤泥嚴重等問題,導致大型收割機、叉車等機械設備不能進入到稻田里。在收割時收割線過高,只能收取稻尖等等。
三、下階段打算和建議
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堵”的工作,把秸稈禁燒工作再壓緊再壓實。
1、宣傳動員再造勢。按照辦法的要求和前階段經驗做法,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發布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以案促禁,通過召開黨員、種糧大戶、合作社、收割機手座談會、動員會等多種形式的會議,與相關責任人、責任單位簽訂責任書等多種形式再次宣傳動員,在群眾中營造一種不敢燒、不想燒、不愿燒的濃厚氛圍。
2、工作責任再壓實。一是抓實網格化管理,壓實鎮級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組、組長包農戶的“三包”責任制,建立健全市、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二是抓住重點對象,要壓實收割機手“三包一”工作責任機制,鄉鎮班子成員與種植大戶、合作社“一對一”工作責任的落實。
3、巡查打擊再強化。一是由市委、市政府及職能監督部門相關單位要采用“四不兩直”的方式,不定時間、不定地點開展巡查、督查,結果及時交辦并通報全市;二是由鄉鎮組織機動巡查組,在關鍵的時間節點開展巡查、督查;重點在公路沿線、水稻集中連片丘塊等關鍵區塊開展巡查、督查;三是堅持有案必查、嚴處重罰的高壓態勢,形成有效震懾。
4、保障措施再加強。一是落實《沅江市收割機碎草還田作業補貼實施細則》,對所有收割機加裝碎草機和北斗系統方可下田作業,建議加大補貼;二是督促各鎮場街道成立專班、安排專人開展聯合巡查、聯合執法。三是增加資金投入,解決工作經費,保障鎮、街道(中心)及村(社區)的秸稈禁燒工作。
5、督查考核再落實。嚴格按照《沅江市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沅江市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專項行動考核辦法》兌現獎懲,該通報堅決通報,該約談的堅決約談,該問責的由市紀委、監委依紀依規堅決問責,追責。
6、探索有序再焚燒。針對我市農作物秸稈存量大,綜合利用量比例小,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相對偏弱,不焚燒秸稈影響水質的現象,報請上級允許的前提下,實行分時、分段、集中、有序、合理的焚燒,以解決秸稈庫存大、土壤病蟲害多、化肥使用超量等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要做好“疏”的工作,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高質量利用。
一是明確責任主體,強化工作責任。明確各鎮、辦事處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責任主體各鎮要“疏”“堵”結合,“以禁促用,以用促禁”。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千方百計建立秸稈收儲中心,協調引導農戶與農機手、農機合作社、養殖戶、秸稈收儲加工中心簽訂合同。
二是出臺獎勵措施,促進綜合利用。1.政府對秸稈收儲中心給予獎勵。激發秸稈利用企業主體活力,推動農作物秸稈撿拾打捆和綜合利用,探索可推廣、可持續的秸稈綜合利用高新技術路線、模式和機制。2.繼續對秸稈粉切碎裝置給予補助。對安裝并在下田作業時正常使用的,符合要求的秸稈粉碎裝置,經鎮、村和市農機服務中心核實后,每臺給予一定的補助。鼓勵推廣使用秸稈撿拾打捆機,對購買和使用者給予一定的補助3.鼓勵引導秸稈飼料加工企業和養殖戶利用微貯、黃貯和氨化等技術制作秸稈飼料發展養殖業。4.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并予以財政引導支持。5.做好機械設備改良工作。增加政府投入,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制造適合我市水田的收割、打捆等機械設備。
三是典型示范,整體推進。指導和鼓勵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產業經營,構建服務支撐體系,強化培訓指導,推廣先進成熟技術和典型模式應用,促進收儲加工一體化發展,打造示范樣板,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帶動推進全市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四是政策引導,市場運作。通過政府培育環境、政策引導支持,多引進秸稈加工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激發秸稈離田.加工利用、銷售等環節市場主體活力,打通利益鏈,形成產業鏈,調動全社會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實現多方共贏。
五是提升能力,長效運行。圍繞秸稈收儲運和綜合利用能力提升,健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各類長效性的秸稈收儲運和利用項目建設,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