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政辦發〔2025〕9號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沅江高新區管委會,市直各單位,駐沅單位:
《沅江市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第十八屆7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沅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4月13日
沅江市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批示,切實做好我市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湖南省人民政府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湘政發〔2018〕12號)、《沅江市“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等法規文件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我市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北部地勢低平,南部丘陵地貌,屬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一是南嘴鎮、新灣鎮區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較為偏多;二是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暴雨是誘發地質災害主要因素。根據沅江市1:5萬縣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2025年度汛前排查,全市共調查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農村切坡建房隱患點22處。2024年全市因防御措施得力,沒有發生大的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工作目標
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本遵循,狠抓責任落實,強化防災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加快構建抵御災害防線,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主要任務
1.推動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由“隱患點”向“隱患點+風險區”轉變,點面結合統籌部署和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質災害風險。
2.推進專業化監測預警工作,建立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和臨災警報模型,提升遞進式精準預警能力,建強“人防+技防”群專結合的防治保障體系。
3.更新完善以村為單位的避險轉移方案,進一步探索建立觸發避險轉移機制,實現精準避險。
4.健全工作機制,加強防治裝備建設,擴大宣傳培訓范圍,提升識災防災水平,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能力。
5.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通過工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逐年減少地質災害隱患點。
三、2025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降水趨勢預測
今年汛期(4月至9月)總降雨量較歷年同期偏少1成,為800~950毫米。其中:一是降雨時空不均,強降雨集中且局地極端性強,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可能出現兩個階段的雨水集中期;二是12月發生階段性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可能性大。
風險點及影響:一是降雨時空不均、強降雨集中且局地極端性強期間,導致山體滑坡、崩塌可能性增大;二是12月冰凍天氣致使土層松散有脫落風險。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結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2025年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總體較為嚴峻,發災起數可能較2024年偏多。從時間上看,5-7月份雨水集中期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12月份降雨量減少,但要重點防范冰雪天氣誘發的地質災害;從區域上看,新灣鎮、南嘴鎮等地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往年偏多,成災偏重。
四、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汛期是發生地質災害的高易發期,為重點防范期。對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連續3日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會明顯增加,且具有較強的群發性,應予高度關注。
根據沅江市1∶5萬地質災害詳查和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結合汛期前地質災害排查情況和氣象部門預測分析,預計局部強降雨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偏高,降水時空分布不均,4-9月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5-7月雨水相對集中期,短時降水強度大,部分地區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必須重點防范受強對流天氣或臺風暴雨影響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二)重點防范區域。根據沅江市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規律,全市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新灣鎮、南嘴鎮等地。2025年重點防范區域為:新灣鎮周公湖村1個行政村(社區)的山體崩塌;南嘴鎮和諧村、南嘴村、蠡山村等3個行政村的山體崩塌和滑坡。同時全市正在建設的項目較多,施工時應注意防范人為活動密集區;尤其是切坡建房和屋后山勢陡峻地區,暴雨作用下極易發生滑坡及崩塌等地質災害,應重點預防。
五、防治措施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一是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全面負責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機構和管控機制;二是市自然資源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協調、指導、監督,持續提升預警預報能力,提升處突能力和基層防災技術水平;三是應急管理、氣象、交通、水利、住建、教育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全面落實相關領域防災責任;四是工程建設項目業主和承建單位是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責任人,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工程項目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二)加強風險管控能力。一是精準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重點防范區域要加密隱患排查巡查力度,對地質災害風險區、人員密集區巡查到點、定期巡查,做到隱患早排查、早發現、早處置;二是及時筑牢災前動員、災中處置、災后治理,做到注重預防、快速反應、消除隱患,形成閉環管理;三是進一步摸底排查農村切坡建房數據,摸清隱患底數,動態更新隱患點臺賬,從源頭提高隱患風險掌控能力。制定切坡建房風險管控制度,加強農村宅基地切坡建房和村民建房安全選址管理。
(三)加強地質災害值班值守制度。一是堅決落實領導帶班、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深入一線,靠前值守,堅決杜絕脫崗、空崗等行為。二是要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確保信息暢通,及時上傳下達相關信息,及時統計上報險情災情。
(四)加強地質災害風險監測和預警預報。一是推動地質災害精準化預警預報,各單位要密切合作,完善預報會商和預警機制,建立完善雨情、水情、災情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區域預警系統。二是完善“技防+人防”相結合的專群監測預警系。結合已開展的監測預警工作及已建成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等分類分級監測,推廣應用普適型監測儀器裝備,提高監測覆蓋面、精準度、時效性。三是嚴格落實“631”預警叫應機制。利用電話、“村村響”喇叭、銅鑼、上門告知等方式預警信息告知到戶到人,收不到信息的要上門入戶,確保信息到點到戶到人。
(五)加強應急處突能力,做好協調聯動。一是自然資源部門要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主動協調聯動應急、交通、教育、住建等部門,加強對交通干線、學校、在建工程、采礦區等重點區域地質災害管控。二是汛期應向威脅對象公布避險預案,建立快速響應機制。一旦出現險情災情,快速啟動應急響應,按照“四個一律”原則,堅決果斷轉移臨災人員。三是及時提供技術支撐,建立技術支撐隊伍,重點區域和人員密集區域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監測,一旦出現險情災情,技術隊伍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為排危除險,科學救援提供技術支撐。
(六)加強地質災害宣傳、培訓,有效提升防治能力。一是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將地質災害防治的政策法規和科普知識納入宣傳教育計劃。二是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充分利用電視、微信、QQ、微博、抖音視頻等媒體,積極向社會公眾宣傳地質災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知識。三是自然資源部門要及時組織開展地質災害基礎知識及防災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綜合能力。四是涉及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南嘴鎮、新灣鎮要以村為單位,開展不少于一次的地質災害避險演練,提升群眾避險意識和水平。
(七)加強規范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認定與核銷管理,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管理體系。對原有隱患點在工程措施下消除隱患、避險搬遷后無威脅對象或連續監測3年以上穩定的,經主管部門組織相關技術單位進行現場調查核實,對符合核銷條件的,按程序進行核銷。在巡排查中,存在疑似地質災害隱患情況的,經主管部門組織相關技術單位進行現場調查,按程序確認后,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并更新“湖南省地質災害隱患數據庫”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