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風物志·水城古建筑
洞庭湖水系縱橫,孕育出獨特的水鄉建筑文化,水城沅江的古建筑,如同凝固的詩篇,訴說著先民與水共生的千年智慧與興衰流轉。
水城“長城”
蜿蜒的垸堤,是洞庭湖區獨特的生命線。水城沅江筑堤圍垸始于宋元年間,這些高達37米、寬約5-6米的“水上長城”(湖堤、江堤、河堤、間堤等),默默守護著水城家園。洞庭湖區現存堤垸226個,總長達3471公里,其中,沅江段一線堤防綿延314公里,它們不僅是防御洪水的安全堡壘,更是鑲嵌在水鄉畫卷上的壯麗風景線。
水中雙塔
洞庭水波之上,兩座清代寶塔卓然而立,守望水城230余年。
凌云塔,通體石砌,33.3米凌空,七層八方,中空樓閣,常年屹立水中,世所罕見。
鎮江塔,花崗巖基座托起青磚塔身,七層高聳,23.95米直指蒼穹。這對“水城雙塔”,如今已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證時光流淌。
亭臺樓閣
水城史冊中,曾點綴著無數風雅的亭臺樓閣:紀念屈原的招屈亭、銘記楚地貢品“苞茅”的楚貢亭(王家亭子)、明清的對鷗亭、萃芷亭;晚唐的宜春臺、南宋的更鼓臺;還有晚唐詩人李群玉的李氏書屋、北宋縣令唐介的子民堂,以及清代書香裊裊的魁星樓、名噪一時的美食樓第一樓、藏書樓北渚閣、留客的梅林閣等,可惜,大多都已損毀,唯余魁星樓(俗稱“八角亭”)。這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三層三檐攢尖頂樓閣,通高15米,因“魁星點斗”神像得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代建筑
民國風云,為水城刻下新的建筑印記。三大地標聲名遠播:
湖南省酒精廠 (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投產):1934年,沅江籍將軍周維寅邀請于右任、齊白石等名流游沅江,省建設廳長余籍傳被風土吸引,遂建此廠。其磚木廠房設計獨特、工藝精湛,堪稱近代工業建筑標本。
熊元大綢緞莊 (建于1937年):本土巨商熊韻笙斥資打造,樓高三層,前后四進,建造華美。
周維寅別墅 (始建于1933年,1938年竣工):占地近六千平方米。屋宇樣式獨特,莊重嚴謹,磚木閣樓典范,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華依舊。
從御水的垸堤,到凌波的雙塔,從消逝的亭閣,到近代的華章,水城沅江的古建筑,以其獨特形制與精妙裝飾,烙印著湖區人民“因水而生,順水而興”的生存哲學與審美意趣。它們是洞庭湖畔不朽的史詩,至今,仍在以土木磚石的古老語言,續寫著人與水的永恒對話。
撰稿 | 楊光輝 王青 任曉輝
攝制 | 黃山鐘宇
編輯 | 劉敏
一審 | 劉敏 二審 | 肖琴 三審 | 胡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