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著力穩產保供,扛穩糧食生產責任。一是糧食生產穩中有進。今年我市早稻生產前期風調雨順,雖遇6月下旬至7月上旬洪澇災害,但我市及時采取了有效措施,早稻仍實現了豐收,全市早稻面積40.97萬畝,預計單產450公斤,比上年增58公斤/畝,目前已全部收割完畢,晚稻拋插面積43.25萬畝,已全部完成。二是蔬菜生產進展順利。上半年蔬菜收獲24.4萬畝,總產量36.7萬噸,總產值13.4億元。三是質量安全穩步提升。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以上,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上半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82億元,增長8.6%。
(二)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義務教育。2024年春季共資助各學段困難學生9261人、541.7萬元;“雨露計劃”發放645人次、96.75萬元。二是基本醫療。實現防返貧監測對象、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參保率100%,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四類慢病患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100%。三是住房安全。對省定我市2024年危房改造任務337戶全面動工,即開工率100%。四是飲水安全。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7.89%,水質合格率達到100%。五是小額信貸。第一季度貼息25.93萬元。六是就業幫扶。實現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外出務工人員8524人,就業幫扶車間達到34家,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450人。七是兜底保障。全市脫貧戶和監測對象中有7589人納入了低保特困范圍,并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平。
(三)著力項目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農業農村已立項爭資中央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14個,爭取資金3.0879億元;與此同時,我局著力培植稅源并確保“顆粒歸倉”,完成稅收330萬元(超過半)。2023年2.8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全面竣工,2024年5.82萬畝投融資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80%工程量,2024年新增國債1.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預計將按上級要求在今年11月底前全面竣工。成功申報小龍蝦產業集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項目,力爭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學使用回收6.5萬畝試點項目、加厚地膜科學使用回收5.5萬畝試點項目在我市落地,有序推動土壤三普項目,農膜利用率達85%。
(四)著力夯實基礎,不斷提升綜合能力。一是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根據市自然資源局提供的圖斑,2024年我市應該整改恢復耕地永久基本農田111.32畝;已完成整治100.31畝。二是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落實安全利用區降鎘“六改”農藝措施面積1萬畝;0.134萬畝嚴格管控區全面退出水稻生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0%以上。三是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應用農藥減量控害技術,16家服務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面積56萬畝,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85%。完成了化肥淡季儲備7000噸(實物量),完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85萬畝次。
(五)著力返貧監測,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一是加強風險預警核處。充分利用湖南省防返貧監測幫扶管理平臺,截至目前,共計預警105條(其中無風險銷號103條,有風險2條,并已納入監測對象)。二是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對全市所有的脫貧戶、監測戶和重點人群進行排查,通過排查,新識別納入監測對象7戶21人,風險消除8戶15人。
(六)著力增產增收,大力壯大鄉村產業。一是做響特色農產品牌。強力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以科技、人才、融合、開放、品牌、特色為抓手,著力打造我市“蘆筍”“蘆菇”“沅江大頭魚”“沅江大米”“四季紅腐乳”等特色品牌。組織參加了中國中部農博會(湖南)、洞庭湖區洞庭糧倉峰會等7次農特產品展示展銷會。二是做大經營主體規模。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5家,其中國家級1家(辣妹子食品有限公司)、省級8家、市級46家,其中糧食產業龍頭企業19個,蘆筍蘆菇產業龍頭企業11個。創建省級農民合作社5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單位2家。三是做實轉型產業基礎。全市蘆筍生產和銷售企業有1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固定資產投入達5億多元,蘆筍采摘基地面積約45萬畝,常年蘆筍存量約14萬噸。全市蘆菇種植面積500畝,蘆菇產量達1500多噸。2023年實現兩蘆產業綜合產值約38億。四是強力推進聯農帶農。目前,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60%,強化主體與脫貧群眾利益聯結。推進新灣鎮蓮花村的優質水果柑橘品改基地、胭脂湖街道南竹山村的種養業等益陽市級高質量庭院經濟示范項目建設,聯結農戶362戶,脫貧戶、監測戶65戶,打造6—10個沅江市級高質量庭院經濟項目。制定聯農帶農工作方案,構建并完善“企業出效益、鄉村得振興、群眾增收入”的利益聯結機制,湖南光亞公司“菇-稻-菇”模式,蘆小妹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沅江市馮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模式得到推廣示范,讓脫貧人口通過直接幫扶、穩崗就業的方式實現持續增收。
(七)著力共治共享,全面推進鄉村治理。一是長江十年禁漁成果持續鞏固。投入了2000余萬元全域打造全國首個漁政監控項目、全省首個智慧漁政+秸稈焚燒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執法“三全一精”執法目標。持續圍繞“四清四無”禁捕工作目標,聯合公安等部門開展“長江江豚保護行動”、漁政亮劍2024系列專項執法行動、防網圍反彈專項整治行動和常態化禁捕巡查共出動公安、農業、交通等執法人員10271人次、執法船艇1638艘次、執法車輛1566臺次。共查處非法捕撈案件8起。二是全面禁止秸稈焚燒取得實效。出臺了關于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的通告,實行屬地網格化管理;同時積極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技術,通過加裝碎草機碎草還田、建有機肥加工企業、稻草收儲運體系建設等方面堵疏結合,標本兼治,確保實效。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立足各鄉鎮發展現狀、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堅持“輸血、造血、活血”三管齊下,掀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比學趕超新熱潮。2024年全市二季度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額達750.17萬元,2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5個村超20萬元。比如,共華鎮八形汊村積極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通過村級集體公司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因地制宜發展以稻蝦、稻鱉為主的“稻+”特色產業,推動傳統水稻種植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四是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路徑。全市165個村級單位(其中農業行政村149個、涉農社區16個),2022年末村級債務總額為35236.94萬元,村平債務213.56萬元。至2023年12月,全市村級債務總額為34910.36萬元,較上年末債務總額減少326.58萬元,村級債務逐年化解。五是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開展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整治工作,目前已上報問題886條,已整改問題874條,向沅江市紀委監委移送問題線索5條。收回違規發放資金、重復入賬資金3.53萬元。已將拖欠承包費的問題進行整改,收回資金10282元。
(八)著力生態宜居,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一是村莊清潔行動有力。全市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萬多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200多噸。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保潔覆蓋率均達100%。二是推進“廁所革命”見效。按省、益陽市要求,正在穩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300個、公廁建設25座。三是美麗庭院創建出彩。村容村貌大為改觀,450多戶農戶開展農戶庭院“六個一”建設。四是村民建房管理規范。組織開展了對全市農村宅基地管理政策落實、責任體系建設、審批機制,安全生產等工作的檢查督查。分批次對各鎮(街道、中心)開展宅基地制度與審批管理培訓,累計培訓人數500余人次。五是開展和美鄉村創建。擬創建和美鄉村30個,擬投入資金1500萬元,平均50萬元/村。
二、問題和不足
(一)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不強。我市集農產品收貯、加工、流通、科研、服務于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不多,產業鏈條不長,產業融合程度較低,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有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一是設施農業較為薄弱;二是三產龍頭寥寥無幾,品牌效益還沒有充分釋放,整體綜合效益不夠高、競爭力不夠強。三是三產融合鏈條有真空,如辣妹子主打產品辣椒醬原料非本地種植。
(二)遏制秸稈禁燒執法工作壓力大。部分鎮村干部和農戶對秸稈禁燒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夠,燃燒秸稈還田傳統習俗仍然存在,秸稈禁燒執法壓力大、成本高,且市鎮村三級聯動不夠,鎮村靠前指揮主動性不強。同時,因禁燒屬環保監管,農業農村按省分工只管資源化利用工作,對接上存在不及時、不對口,工作較為被動。
(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需持續發力。一是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由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加上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體力勞動,工資收入低、不穩定,從事二、三產業缺技術、少資金,市場風險意識不強,導致農民增收渠道不寬、空間不大。二是要素保障總體不足。投入鄉村振興的資金仍然較少,鄉村產業用地制約瓶頸明顯,村干部隊伍存在老齡化、文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實用人才偏少,鄉村勞動力外流現象較為普遍。三是產業幫扶后勁不足。部分原扶貧產業主體受外部因素影響發展后勁不足,少數主體經營困難,拖欠分紅延遲兌現現象少量發生,農戶融入產業發展不夠,已到期產業扶貧項目續簽協議工作有待加強,有關文件缺乏具體操作性。四是鄉風文明建設有待加強。部分村民法治意識有待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滯后,與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還有差距。
三、下階段工作安排
(一)緊盯底線工作不動搖。堅持問題導向,把督查、核查、審計、巡查等交辦問題的整改工作做深、做實、做細,確保接受各類督查考核不問責。扎實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85%以上;規范涉農資金審批管理,扎實開展惠農惠民資金管理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防范三農領域資金風險。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常態化實施“一戶一畫像、一戶一套餐”防返貧監測和幫扶,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兜底保障,持續開展“百企千人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二)緊抓“四水”產業不懈怠。大力發展“四水農業”,緊抓糧食安全,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打造“沅字號”品牌;持續壯大農村電商、生態農莊、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模式,著力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市場主體開展柑橘品改和發展枳殼產業,探索出臺《沅江市枳殼管理辦法》《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做強兩蘆為主的水生蔬菜全產業鏈,同步推進冷鏈物流建設,培育5家龍頭企業發展“四水”農業。
(三)緊跟項目建設不掉隊。全面跟蹤指導國家級產業強鎮項目(南大膳鎮)高質量如期竣工;持續推進5.82萬畝投融資創新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1.6萬畝新增國債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5.8萬畝高標準農田投融資創新(增補投資)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按時按質圓滿竣工。完成3.5萬畝綠肥生產、全國土壤第三次普查。依托產油大縣、產糧大縣、棉花大縣項目,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
(四)緊扣精準執法不偏向。扎實開展農業領域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堅持人崗相宜、交流輪崗調優執法隊伍,激發執法隊伍活力,確保不發生內部輿情問題;加強執法人員素質培養,開展執法人員全體輪訓,不斷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從構筑制度防線、工作標線、問題底線、支撐專線入手,全面提升種子、農藥、化肥、飼料、屠宰、垂釣、禁捕等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水平。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強化智慧漁政平臺質效,做好長江流域十年禁捕工作。
(五)緊密合作創新不停步。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深化與中國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湖南農科院、湖南農大等院校合作,提前謀篇布局打造數字鄉村,加強所有科研成果與服務體系成果運用,確保年底農業農村工作“交卷打高分”。
(六)緊系鄉村建設不放松。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實效性,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完成2024年農村戶用廁所300個、公廁25座改(新)建任務,創建30個和美鄉村(以獎代投50萬元/村),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鄉村振興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整治。持續舉辦“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擴大創建5個益陽市級和20個沅江市級文化振興示范村效果,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