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鑫海公司生產的繩網類體育用品。鐘祖彪攝
一張漁網能撒多遠?從洞庭湖畔到南極之巔。
通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合作,位于湖南沅江的繩網具企業——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海公司”) 近年來成功研制出“300型南極磷蝦拖網”,推動國產捕撈裝備制造水平向前邁了一大步。
“這為南極磷蝦商業性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總經理劉洋說。今年42歲的他還擔任沅江青年創業者協會會長。“青春不論年齡,而是一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劉洋2015年從上海返鄉至今,一直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公司不斷轉型升級。
沅江地處洞庭之南,接長江、納“四水”,有86萬畝湖洲濕地,是全國百強漁業縣市。在這片“魚米之鄉”,許多像劉洋一樣的青年正成為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

鑫海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在仔細檢查線繩質量。鐘祖彪攝
創新求變
爭當產業發展“領頭雁”
7年前,當劉洋的父親喊他回來接管鑫海公司時,劉洋正在上海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子承父業”并非意味著“坐享其成”,對劉洋而言,除了責任與壓力,還有對人生方向的艱難抉擇。“當時在上海打拼了12年,已經進入創業階段。如果繼續堅持下去,只從賺錢的角度講,賺的錢不一定比回來接管公司賺得少。”他說。
靠水吃水,漁業是沅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民生產業。鑫海公司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一家小型鄉鎮漁網廠,產品以賣給當地漁民為主。這些年,隨著沅江漁業的發展,這家小廠歷經企業改制,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有員工400多人。
“公司凝聚了父親大半輩子的心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劉洋最終決定從“海邊”回到“湖邊”。這背后既有父親的殷切期盼,也有他內心深處那份難以割舍的故鄉情懷。
挑戰比他想象中來得要快。回來沒多久,為了加強水源地保護,許多省市包括湖南沅江在內,開始有序取締網箱養魚,實行“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但當時鑫海公司生產的漁具中,網箱占了近50%。
“2016年公司業務量總體下滑了近三分之一。”劉洋說,不僅如此,隨著長江流域漁業轉型,淡水漁網的需求量也大大減少。
環保是大勢所趨,改變迫在眉睫。但方向在哪?那段時間他十分著急,四處找出路。
劉洋返鄉后便加入了當地青年創業者協會,并被推舉擔任會長,平時喜歡和協會成員交流探討。一次他和幾個做電商的年輕人聊到公司的狀況。他們提議:為什么不試著把漁具放到網上去賣?
“這條路還真走不通。”在對各大電商平臺上的漁網銷售情況了解一番之后,劉洋得出了這個結論。
原因是,漁網的定制性較強,不同的魚類、海域以及漁船的馬力大小,都對漁網有特別要求。“大型養殖以及遠洋捕撈則對漁網的材料、特性要求更高。”他說。
不過,這件事促使他從另一個角度有了新思考:一張網,放在水里是漁網,拿出來就是繩網。漁網定制性強,客戶相對固定,所以多年來發展緩慢。但非漁業用網的市場卻很廣,這方面大有可為!

鑫海公司生產的漁業用繩。鐘祖彪攝
思路一變天地寬。依托多年來制造漁網的基礎和經驗優勢,劉洋推動公司加快向非漁業用網領域轉型升級。2017年,他專門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把數十年制造漁網的技術優勢應用于生產足球網、籃球網、蹦床等體育用品,一舉成功。產品遠銷歐美等海外地區,這幾年市場份額逐年增加。
如今,鑫海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各類繩網產品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鑫海牌”繩網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遠洋漁業、深海養殖、體育運動、海洋工程等多個領域。該公司還與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搭建了繩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擁有專利技術160多項。
創新不止步,發展才能后勁足。“下一步公司要全面升級改造現有生產線,打造智能工廠!”劉洋信心滿滿地說。

蔣連超通過直播向網友推介沅江特色農產品。受訪者供圖
扎根沃野
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洞庭湖畔,劉洋全力在“網”上謀求創新與突破,25歲的蔣連超也在“網上”闖出了一番新天地。
立起直播架,打開直播燈,蔣連超便置身“云端”,開始通過手機屏幕熱情地向網友們一一介紹沅江當地特色農產品。
蔣連超2019年從湖南城市學院測繪專業畢業。在大學期間就是“創業達人”的他開過工作室、手機店,靠創業解決了大部分的學費和生活費。畢業時,學校老師見他很有創業激情,便引薦他結識了在沅江胭脂湖街道創辦農業企業的“80后”青年黃建國,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伙人,依托當地農業資源共同打造“洲上農家”農業品牌。
扎根農村創業并非易事。他舉例說,公司辦公地點遠離城市,周圍全是稻田,平時打交道最多的是村里的老人,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對于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會感到很不適應。“前兩年我帶了5、6個大學生,相繼都離開了這里。”
后來,他把自己的“發小”喊來加入團隊,不曾想兩人在一起奮斗9個月后,離別又至。
道別時,蔣連超強裝淡定,“一轉身,我眼淚嘩一下就流出來了。”他說,對于老家在邵陽市新寧縣的他而言,沅江是“他鄉”,心里難免會產生孤獨感,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親戚朋友過來和自己“搭伴”并肩奮斗。
南竹山集團有一個自建的土雞散養基地,最多時養了一萬多只雞。每年4、5月份雞苗繁育高峰期,為了節省開支,他和同事通過摸索學習化身“育苗工人”。“育苗室內有30多度,從下午6點一直待都晚上11點多,連續工作五個多小時,工服能擰出水來,累得四肢像散了架。”
股東撤股、資金鏈斷裂、項目虧損……短短3年創業路,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與挑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合伙人的勉勵給了蔣連超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
辛勤付出終有回報。去年8月份,湖南省南竹山集團農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蔣連超任總經理,南竹山村占股51%,通過“互聯網+村集體經濟公司+合作社+種養戶”的模式,帶動村民就業和增收,為農產品走出去搭建線上、線下渠道。他說,僅半年,公司銷售額就達到700多萬元,南竹山村獲得股金分紅25萬元。“我也為鄉村振興出了一份力。”
從大學創業開始蔣連超養成了記日志的習慣,至今已記滿近20本,放在一起有厚厚一摞。感到困惑、彷徨時,他會把這些日志拿出來翻一翻。“有些事情當時覺得很難,但只要撐過去回頭再看,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么難。”
今年3月份,蔣連超和妻子在南竹山村舉辦了婚禮,變“他鄉”為“故鄉”。他說,眼下村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開建,公司下一步準備發展紅色農旅項目,打造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研學基地。“只要認準方向,堅持不懈去努力,年輕人扎根農村一樣‘路通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