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加強“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綜合應對能力,減少災害事故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應急體系建設與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益陽市決策部署,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實施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以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為主要職責的應急管理體系,災害事故預防、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救援和應急保障等綜合應急能力明顯增強,為“十四五”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榮獲全省安全生產良好單位和益陽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1.應急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按照市委、市政府應急管理“三定”方案,全市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整合了8個相關部門職能的十三項職責,組建了應急管理局,下設沅江市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安全生產委員會等議事協調機構的辦公室。2019年3月26日,沅江市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14個鎮場(街道)應急管理機構組建工作全部完成。
2.法規預案體系日趨完備。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制定發布了《中共沅江市委沅江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災害事故監測預警、應急準備、應急救援、轉移安置、生活救助、醫療救治、恢復重建、社會參與等環節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正在組織修訂《沅江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沅江市防汛抗旱、自然災害救助、地質災害等9個專項應急預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完善,為推進應急管理工作落實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
3.應急能力建設初見成效。氣象、自然資源、水利、交通、林業等各行業領域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更加健全,實現了部分;、煙花、道路運輸等高危企業生產的安全監控,災害事故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不斷提升。進一步整合全市應急救援力量,現有綜合應急救援隊伍18支、682人,社會應急救援隊伍1支、170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精干實用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有效整合了各個相關部門的應急能力,充分發揮了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協調、部門專業應對的能力,初步形成了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處置的應急大格局。
4.宣傳教育培訓持續深入。全市各級各部門充分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全國消防日”、“安全生產活動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了安全發展主題宣講、公益宣傳、應急演練、安全宣傳咨詢等系列宣傳活動。以市級主流電視、網絡、微信公眾號為支撐的新聞傳播格局,完善了應急管理新媒體傳播體系。有力推動營造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安全生產氛圍,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得到提升。
5.重大風險有效防范化解。“十三五”期間,應急管理與水利、氣象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會商研判,有效應對了暴雨洪澇災害,未潰一堤一垸,杜絕了群死群傷和人員傷亡。開展安全生產領域“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行動,開展了;菲、建筑施工等行業專項整治。全市累計發生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比“十二五”期間大幅下降,億元GDP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0748%。
“十三五”期間,全市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全市面臨的安全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一是災害事故形勢依然嚴峻。由于全市特殊的地理環境,洪澇災害易發頻發。歷史性結構性問題與新業態新風險交織疊加,突發事件處置難度不斷加大,處置的專業性和時效性越來越高。二是體制機制法制仍需完善。缺乏權威、強力、統一的綜合協調機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上存在條塊分割,應急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三是應急能力需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弱,監測網絡不健全;基礎基層能力弱,應急管理干部隊伍業務能力需進一步提升;應急物資統籌協調管理不到位,應急系統信息化程度不高,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滯后。
二、“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與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新理念,以科技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以全面遏制較大事故、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為主攻方向,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全面加強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為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安全生產事故預防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提供基礎性、綜合性、戰略性保障支撐。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建引領,壓實責任。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落實黨建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把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貫穿到應急管理各項工作中,增強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增強應急管理人才隊伍緊迫感、責任感,勇于擔當,確保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
2.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科學。以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推動應急管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科技信息化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進設施共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促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與經濟社會協調科學發展。
3.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從戰略高度統一規劃、統籌協調。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強化資源整合、部門配合、社會協同,構建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織密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網格體系,全面提高災害事故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4.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突出災害事故預防為主,重視風險防范,加強社會宣傳教育和應急科普工作,統籌推進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災害防御、風險評估、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風險隱患,強化全社會抵御災害事故的綜合防范能力。
5.堅持改革創新,精準治理。適應新時代要求,創新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和模式。聚焦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中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和政策性問題,依法精準施策,有針對性解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暢通應急管理渠道,確保應急救援處置實現指揮高效、反應靈敏、聯動有序、依法保障。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提高應急管理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逐步完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公眾應急意識全面加強,社會協同應對能力充分體現,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應急體系。
2.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治更加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協同機制更趨完善,機構設置及職責劃分更加科學,基本實現應急管理法治化、專業化、規范化、現代化。
——災害事故防控能力有所提升。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顯著增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能力、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
——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更加強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能力顯著提升、專業救援隊伍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發展。應急物資、緊急運輸、應急通信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對應急處置與救援的保障更加迅速可靠。
——應急科普宣教效果明顯增強。應急科普和宣傳教育培訓機制不斷完善,規模合理、素質優良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初步形成。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助能力顯著提高。
——創新驅動應急體系高速發展。科技信息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
(四)重點任務
1、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一是全面強化災害風險源頭管控。全面調查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災害等五大類自然災害風險要素,摸清全市災害風險隱患底數。二是提高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布局,搬遷沅江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增加觀測要素,提高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測預報水平,及時采取應急措施、迅速處置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的基礎。三是加強災害風險預警信息發布。建立沅江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暢通災害風險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明確信息發布流程和職責權限,精準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四是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提高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的能力。扎實推進鄉鎮“六有”和村級“三有”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建設,逐步夯實防災減災救災基層基礎。
2、安全生產事故預防體系建設。一是壓緊壓實安全生產責任鏈條。堅決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落實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必須管安全。二是健全安全生產雙重預防體系。加強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健全事故分類監測和分級預警制度,實現;òㄋ肺;罚、煙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業企業和重大危險源企業生產安全監控全覆蓋,推動安全生產預防體系建設。三是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深化;贰⒐さV商貿工業園區等功能區、交通運輸和漁業船舶、消防、民用爆炸物品、特種設備、城市建設、危險廢物等重點行業領域和防雷裝置及相關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四是推動企業安全管理能力建設。推動企業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把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到生產經營各環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
危險化學品。嚴格高風險化工項目準入條件,全面排查管控危險化學品生產、貯存、經營、使用、運輸和廢棄處置各環節存在的系統性安全風險以及化工園區存在的區域性安全風險,建立完善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自動預警機制和管理制度。推廣先進技術方法,提升危險化學品企業自動化控制水平。 工礦商貿。強化重大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提高安全準入門檻。持續開展非煤礦山、涉氨制冷、有限空間、粉塵涉爆等行業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建立完善企業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嚴密管控重大安全風險。 道路運輸。深入推進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農村平交路口“一燈一帶”建設,加快臨水臨崖、連續長陡下坡、急彎陡坡等隱患路段、危橋、農村“馬路市場”等道路及部位專項治理。全力整治“兩客一危一校”交通隱患,超限超載,“營轉非”大客車、農村面包車、商務車非法營運,旅游運輸車漏管失控,“百噸王”、變型拖拉機違法運輸,以及車輛生產、銷售、維修環節監管缺失、“大噸小標”等問題。加快老舊客車、違規車輛等隱患問題車輛淘汰報廢,嚴格動態監控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常壓液體危險貨物不合格罐車、非法改裝、非法營運、非法夾帶運輸等違法違規行為。 交通運輸和漁業船舶。強化公路沿線環境、公路水運并行交匯地段、郵政寄遞、水上涉客運輸、漁業生產等領域安全專項治理,集中整治鐵路危險貨物運輸安全、郵政涉恐涉暴、砂石運輸行為、漁業船員等突出問題,加強水上交通與漁業安全生產源頭管理,提升基礎支撐保障能力。 消防。深入推進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綜合整治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石油化工企業以及老舊場所、鄉村火災、家庭加工作坊、城鄉接合部、物流倉儲、新材料新業態等高風險場所領域消防安全隱患,加強教育、民政、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宗教、文物重點行業消防安全管理,推行行業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全面提升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消防管理水平。推行城市消防大數據管理,建設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推動消防網格信息化管理。 民用爆炸物品。圍繞各類民爆物品生產線和銷售企業儲存設施開展拉網式排查治理,實現危險或高風險崗位少(無)人化操作、人機隔離操作,各類民爆物品生產線和危險品儲罐設施實現自動化控制,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率達到100%。 特種設備。推進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標準化,接入全省信息化監管系統,抓好特種設備使用登記和定期檢驗。加強特種設備事故隱患專項治理,推進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建設,實現電梯安全數據信息社會公開,持續推進電梯責任保險和電梯“保險+服務”新模式應用。 城市建設。加強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加強城市防災工程建設,強化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風險防控,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推動開展建筑市場、生活垃圾填埋場、燃氣設施、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等專項治理。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強化超高層建筑、大型綜合體燃氣管線、地下管道等重要設施的安全監管和監測監控。 工業園區等功能區。規范工業園區規劃布局,嚴格進園入園項目準入,合理布局園區內企業,完善應急救援、消防等安全保障設施,配齊配強園區安全監管執法力量,制定工業園區安全生產源頭管控措施,實施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管理。推進工業園區智慧化進程,建立園區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對園區內企業、重點場所、重大危險源、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監控預警。 危險廢物。針對危險廢物、涉爆粉塵、煤改氣、潔凈型煤、渣土和垃圾填理、污水處理等可能存在的問題,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和重點專項整治,組織重點環保設施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完善危險廢物管理機制,確保危險廢物貯存、運輸、處置安全。加快危險廢物綜合處置技術裝備研發,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加快處置設施建設。實現企業產生的屬性不明固體廢物鑒別鑒定率、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率100%。 |
3、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應急管理法治、應急救援力量、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體系。一是完善領導指揮體制。實行上級應急管理部門與地方黨委、政府雙重領導、以地方黨委、政府為主的應急管理領導體制,細化應急管理責任鏈條,明確相關部門職責邊界,加快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二是健全安全監管體制。優化監管機構和力量布局,加強;òㄋ肺;罚、煙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安全監管力量配備。明確應急管理部門與行業管理部門的安全生產職責分工,推進精準化監管執法。三是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應急力量與應急管理部門協同機制,推動應急管理實現從安全生產監管向安全生產監管、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一體化綜合協調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全災種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轉變,從應急資源分散管理向應急救援統一指揮、聯合響應轉變。四是加強應急救援物資儲備。應急管理部門、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統籌協調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及時制定和完善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預案,農業農村、水利、交通運輸、商務、民政等職能部門緊密配合,保障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充足,供給及時。
|
專欄:應急救援隊伍能力提升行動 |
|
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立足抗大災、搶大險,組建具備一定規模的機動救援隊伍和“全災種”救援隊伍。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隊伍編制員額增長機制,加快城市消防站建設,消除縣、鄉鎮(街道)、功能區域“空白點”,實現城鄉綜合應急救援力量全覆蓋。加強多災種培訓基地和保障基地建設,推進隊伍標準化建設,加強先進、適用裝備配備,有效增強在復雜環境以及極限條件下的處置能力。 專業救援隊伍。重點加強礦山、危險化學品、地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道路搶通和運輸保障、水上搜救等應急救援基地和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一專多能”救援能力,完善區域化應急救援資源共享機制、事故應急救援補償機制。 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力量。依托工程兵、陸航、運輸、通訊、氣象等技術兵種力量,組建抗洪搶險、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空中緊急運輸、交通應急搶險、應急機動通訊保障、醫療救援、氣象專業保障等應急專業隊伍。 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全面掌握社會應急救援力量人員、裝備、資金、保障等基本信息,制定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健康發展方案,明確功能定位和主要職責。推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能力分類分級測評,有針對性地指導提升管理水平和實戰能力。建立社會救援力量征信系統,完善激勵約束政策。鼓勵應急救援、心理學會等專業組織為基層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社會力量成為政府力量的有力補充。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進一步落實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增強規劃的引領力、約束力和執行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加強工作銜接,明確工作任務,分解工作目標,確立工作進度,壓實工作責任,切實把工作做實做細,形成應急管理工作合力,確保規劃的實施到位,確保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二)強化資金保障。完善適用于應急救援、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的財政保障措施,強化財政對規劃的保障作用。將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計劃,落實重點項目建成后的運行和維護資金保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源有序參與的多渠道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積極動員社會資金力量參與應急體系規劃建設,促進全市應急管理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強考核評估。加強督查督辦和跟蹤催辦,圍繞規劃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制定應急管理績效評估辦法,統一績效考核評估標準,將執行情況納入市人民政府、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強化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評估、激勵和問責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及綜合評估,按要求對規劃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保障全市應急體系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