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進一步營造投資創業良好環境,持續增強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為我市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搶占更大市場、更多制高點、更優競爭地位、更快紓困先機,扎實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切實增強經濟活力、改善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深入實施經營主體強身行動,促進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到2024年末,全市經營主體結構更加優化,各類優質經營主體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實有經營主體達到6萬戶以上,其中企業達到1.13萬戶以上,“個轉企”達到201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0家;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獨立核算建筑業企業達到18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3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家;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達到5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家;外貿實績企業22家。
二、工作任務
(一)聚焦搶占更大市場,推動做大做強
1.實施經營主體梯次培育計劃。強化平臺、項目、金融、要素保障,梯度培育一批億元級企業。加強對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支持存量企業擴能升級,實施“新增規模工業企業”行動、企業上市“金芙蓉”躍升行動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倍增工程,構建“初創型科技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隊接續體系,大力推動“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深化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改革。(市發改局、市科工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市監局、市統計局、市金融事務中心按職能分工負責)
2.促進民營企業培優做強。樹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標桿,推薦相關企業參與2024年三湘民營企業百強榜評選,推動更多企業入選。建立健全定向培育企業名錄和后備企業庫,助力新增一批民營規上企業和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市工商聯、市科工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3.支持外資外貿企業發展。圍繞五大戰略性產業集群,借助滬洽周、中博會、投洽會等平臺,用好敲門招商、網絡招商、資本招商等方式,辦好招商會,延伸產業鏈,提升精準度。加大對重點外資項目的招引力度,通過招引賦能提升園區的國際化水平。(市商務局牽頭負責)
4.健全經營主體評價體系。從規模結構、活躍程度、合規經營、競爭能力、經濟效益、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價經營主體發展狀況,引導和激勵各類經營主體堅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市市監局牽頭負責)
(二)聚焦搶占更多制高點,促進創新創造
1.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全市六大產業鏈,精準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積極創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產學研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5家以上。落實省“芙蓉計劃”“三尖”創新人才工程以及市人才新政25條升級版、支持產業人才20條等政策舉措,實行引才舉薦獎勵,實施重點產業領軍人才團隊、企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等人才專項,大力引進或培育產業領軍人才團隊、科技創新創業團隊。(市科工局牽頭負責)
2.加快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加強高質量高價值專利培育,強化企業、高校院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協同創新,提高專利質量與效益,推動專利創造由量多向質優轉變,實現量質齊升的良好局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依法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加強專利轉化運用工作,組織轄區內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做好存量專利盤活工作,加快推進高價值專利轉化和產業化。培育推廣專利密集型產品,全面開展專利產品備案。持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提高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普及度和惠益面,促進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加強地理標志品牌培育,推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市市監局牽頭負責)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圍繞“專精特新”、科技型制造業企業等經營主體,以及綠色發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等重點融資需求,加大制造業貸款投放力度。重點推動制造業中長期、信用貸款、首貸投放。鼓勵銀行機構持續優化內部定價機制,向制造業企業合理讓利,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鼓勵并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發符合行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增強“融資+融智”的綜合化服務能力,優化貸款期限管理,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和服務便利度。積極推進供應鏈金融發展,加強科技應用,提高上下游企業融資效率。豐富外貿產品,為制造業企業積極開展支付結算、貿易融資等一體化綜合外貿金融服務。(市金融事務中心牽頭負責)
(三)聚焦搶占更優競爭地位,推進鏈式發展
1.提升企業鏈式發展水平。對標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全市六大產業鏈群。建立“鏈主+專班”推進機制,聚焦培育裝備制造、船舶制造、綠色食品、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新能源等六大產業集群,做強六個優勢產業鏈。(市科工局牽頭負責)
2.大力推動湘商回歸。完善“兩圖五庫”,用好境內外湘商會資源,運用市場化方式,加大對“三類500強”“專精特新、行業龍頭、隱形冠軍”企業、重點外資項目的招引力度。招引一批益商回鄉投資項目,對接一批湘商來沅江投資項目。組織市內外異地商會、行業商協會、專業園區和企業以小分隊、小活動形式,搭建活動平臺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讓湘商回歸活動更加精準、更具特點、更具成效。持續推出“情暖湘商”清明五一篇、中秋國慶篇等,引導更多市外湘商企業并帶動產業鏈企業回沅江入駐產業園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市工商聯、市商務局按職能分工牽頭負責)
3.持續推進返鄉創業。大力開展返鄉創業主體培育行動,力爭2024年新增0.3萬個以上返鄉創業主體。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等項目,有針對性地培育返鄉創業人才。(市農業農村局牽頭負責)
4.支持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堅持企業市場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引導企業,通過股權投資、資產收購、基金投資、混改等方式,積極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和發展數字產業、新能源、新型建材、生物技術、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國有企業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端發展,加快構建沅江國資特色和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市國資服務中心牽頭負責)
5.加快質量強市建設。積極培育、指導企業申報第四屆市長質量獎評選活動,加強獲獎組織和個人之間的交流互鑒,開展獲獎組織和個人先進管理經驗的推廣活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樹立一批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標桿企業和質量領軍人物。積極組織、推薦我市名優產品參與湖南名品評選活動,認真研究申報標準和認證機制,組織相關企業進行專題培訓,將更多技術含量高、質量等次優、品牌形象好、發展潛力大、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推選出來,打造市場監管領域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提高“沅江品牌”影響力。著力夯實標準化發展基礎,大力開展標準創新型企業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和對標達標工作,推進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市市監局牽頭負責)
(四)聚焦搶占更快紓困先機,做實精準幫扶
1.常態長效開展“ 三送三解三優”行動。不折不扣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多渠道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加速釋放政策紅利。圍繞企業用地、用工、融資、用能等“ 急難愁盼”問題,多為企業辦實事、辦好事,分級分類幫助企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振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讓經營主體在沅江生得出、長得大、發展得好。(各成員單位按職能分工負責)
2.提升涉企政務服務質效。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重要階段重點事項,推動企業信息變更、開辦運輸企業、開辦餐飲店、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信用修復、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核查、企業破產信息核查、企業注銷登記等第一批8個涉企“一件事”落地,加快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和“一件事一次辦”。加快推進“湘易辦”超級服務端涉企服務能力建設,融合企業政策兌現、金融貸款、利企查詢等多種企業服務場景,推動更多高頻涉企服務事項按規范全量接入“湘易辦”,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政策兌現服務、營商地圖服務。推進涉企審批服務“一照通”改革,逐步推動營業執照與涉企審批事項的“證照聯辦”,實現“一照通行”“一照通辦”。(市行政審批局、市市監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3.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持續拓展應用“五措并舉”工作策略,抓好優惠政策落地,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解讀,提升稅費政策知曉度。持續優化“政策找人”工作機制,拓展“自動算稅”,提高政策落實針對性、精準性,確保政策紅利直達快享。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持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創新服務舉措、暢通辦理環節,提升納稅人滿意度。(市稅務局、市財政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4.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強公平競爭審查相關政策宣傳,開展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文件清理工作,深入推進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加強對民生領域、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的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推進監管能力提升行動,加強行風建設,規范監管執法行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監管效能。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健全信用修復機制,規范涉企檢查,切實解決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等問題。組織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深化涉企違規收費問題治理,切實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加大對價費相關政策的宣講和提醒告誡力度,推動各項降費政策落實落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市市監局、市司法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工作機制
成立實施主體強身行動工作專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召集人,市政府辦聯系副主任、市市監局局長任副召集人,成員單位包括市發改局、市科工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體局、市國資服務中心、市市監局、市統計局、市金融事務中心、市行政審批局、市工商聯、市稅務局、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執法局。專班辦公室設在市市監局,負責日常協調和調度工作。
附件: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預期表
附表
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預期表
數量單位:(戶)
|
年 度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牽頭 部門 |
|||
|
指標類型 |
年末 實有 |
發展預期 |
年末 實有 |
完成率 |
發展預期 |
發展 預期 |
發展 預期 |
|
|
|
基本 |
目標 |
||||||||
|
經營主體 |
4.58萬 |
5.07萬 |
5.13萬 |
101.18% |
5.53萬 |
5.57萬 |
6.0萬 |
6.84萬 |
市市場 監督管理局 |
|
企業 |
0.7萬 |
0.82萬 |
0.85萬 |
103.66% |
0.96萬 |
0.99萬 |
1.13萬 |
1.27萬 |
|
|
個轉企 |
— |
46 |
67 |
145.65% |
134 |
148 |
201 |
270 |
|
|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 |
67 |
73 |
73 |
100.00% |
77 |
80 |
84 |
市農業 農村局 |
|
|
具有總承包和 專業承包資質 的獨立核算 建筑業企業 |
— |
— |
17 |
— |
18 |
18 |
19 |
市住房和 城鄉 建設局 |
|
|
規模以上 服務業企業 |
15 |
18 |
19 |
105.56% |
23 |
4(新增) |
27 |
市發展 和改革局 |
|
|
限額以上 商貿流通企業 |
— |
90 |
105 |
116.67% |
12(新增) |
5 |
105 |
市商務局 |
|
|
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
— |
13 |
20(新增) |
153.85% |
11(新增) |
12(新增) |
43 |
市科工局 |
|
|
國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 |
1 |
— |
— |
— |
— |
— |
— |
||
|
“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 |
10 |
— |
— |
— |
— |
10(新增) |
— |
||
|
國家級制造業 單項冠軍企業 (產品)(個) |
— |
— |
— |
— |
— |
— |
— |
||
|
上市公司 |
1 |
1 |
1 |
100.00% |
— |
— |
2 |
市金融事務中心 |
|
|
外商投資企業 |
1 |
2 |
3(新增) |
150.00% |
2(新增) |
2(新增) |
6 |
市商務局 |
|
|
外貿實績企業 |
24 |
26 |
13 |
50.00% |
30 |
22 |
32 |
||
|
高新技術企業 |
49 |
65 |
74 |
113.85% |
80 |
93 |
93 |
市科工局 |
|
|
評價入庫 科技型中小企業 |
88 |
100 |
221 |
221.00% |
260 |
500 |
300 |
||